男女主角分别是陈良刘三吾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全文+番茄》,由网络作家“小小怪下士”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皇宫偏殿内。陈良看着坐在凳子上的朱元璋,内心一阵不爽。“这都到下班的点了,自己想加班,别带上我啊。”“我和你朱重八可不一样,你就住宫中,我回家还有一大段距离。”虽然心中腹诽,但陈良表面上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陈良啊,知道咱唤你前来是所为何事吗?”闻言,陈良当即摇了摇头。其实对于老朱的意图,陈良心里猜个七七八八。但帝王之心不可测,自己就算是知道也不能随便说出来。“今天早朝的时候,咱就一直在想,你提出的摊丁入亩的国策要如何施行。”说完这句话,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着陈良。陈良一听,原本有些疲惫的他顿时来了精神。这不就是自己离开朱元璋去做地方官的良机吗!“陛下,摊丁入亩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国策,具体细节光靠说是没用的。”“既然摊丁入亩是臣...
《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全文+番茄》精彩片段
皇宫偏殿内。
陈良看着坐在凳子上的朱元璋,内心一阵不爽。
“这都到下班的点了,自己想加班,别带上我啊。”
“我和你朱重八可不一样,你就住宫中,我回家还有一大段距离。”
虽然心中腹诽,但陈良表面上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
“陈良啊,知道咱唤你前来是所为何事吗?”
闻言,陈良当即摇了摇头。
其实对于老朱的意图,陈良心里猜个七七八八。
但帝王之心不可测,自己就算是知道也不能随便说出来。
“今天早朝的时候,咱就一直在想,你提出的摊丁入亩的国策要如何施行。”
说完这句话,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着陈良。
陈良一听,原本有些疲惫的他顿时来了精神。
这不就是自己离开朱元璋去做地方官的良机吗!
“陛下,摊丁入亩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国策,具体细节光靠说是没用的。”
“既然摊丁入亩是臣提出来的,臣建议先从地方上试点。”
“由臣担任某地方官,陛下坐镇朝中指挥。”
“若是有成效,则可将此国策扩大,循序渐进。”
“只是若要施行,陛下以及群臣都要做好准备,这是一项长久的计划。”
闻言,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既然如此,明日此事便由你提出。”
“挑选几人前往地方任命,这项国策是你提出来的,那就由你在朝中指挥。”
“关于摊丁入亩的事情,咱便全权交由你负责。”
老朱一番话顿时给原本还在沾沾自喜的陈良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自己原本想借此来脱离老朱的掌控,去一个小地方当个小官。
等老朱驾崩再大展宏图,没想到对方竟然把推行摊丁入亩之事全权交由自己负责。
“你是翰林学士,虽然官位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
“这件事交给你负责,咱也放心。”
“咱会让咱的太子辅助你,若是有什么问题,可直接向太子说明。”
“要是出了大差错,咱就让你的脑袋,留在那奉天殿上。”
见朱元璋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脑袋,陈良当即唯唯诺诺退了出去。
离开皇宫,陈良不禁感慨人生之艰难。
“以前看历史还没感觉,现在亲身经历了,方知在老朱手底下为官,到底有多不好混。”
“薪俸低的可怜也就罢了,还一天到晚提心吊胆。”
“真不知道那些历史上挤破头皮都要考中进士的人到底为了什么。”
......
翌日,奉天殿上。
“陛下,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是啊陛下,施行国策,这可是大事,应该同中书省好好商议才是。”几名大臣争相开口。
“咱现在不就是让尔等商议吗?”
龙椅上,朱元璋皱着眉扫向台下群臣。
陈良自从敲响登闻鼓到现在。
无论是提出摊丁入亩的国策,还是提出南北学子之争的解决办法。
这些人每次都是以各种理由反驳推脱。
唯有零星几个北方官员赞同陈良。
这明摆着就是党争,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不为国家考虑。
若非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咱真想砍了你们这些人的脑袋!
朱元璋心中不悦,脸上表情却是无悲无喜,以至于台下群臣难以察觉朱元璋的情绪变化。
“陛下,兹事体大,既然容我等商议,待日后......”
“日后?就给你们一天时间,必须商议个结果出来!”
此话一出,群臣一个个顿时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天?一天时间能探讨个什么结果。”
“陈良那小子到底给陛下灌了什么迷魂汤,竟然让陛下这么支持他!”
而此时,站在最前方的胡惟庸却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一旁的右丞相汪广洋亦是一言不发,仿佛现在探讨的事情跟自己没关系一般。
而高坐龙椅之上的朱元璋洞悉一切,怎么能不注意到自己这两位左右丞相。
“胡惟庸,汪广洋,二位为何一言不发?”
“陛下,推行摊丁入亩的国策已经是陛下决定好的事,为何还要多言其他?”
“况且,这对大明可是一项重大改革。”
“于百姓有益的事情,臣没有异议。”胡惟庸淡声说道。
“陛下,臣与左丞相有一般见解。”
见中书省两位丞相如此应答,群臣这才一个个闭上嘴巴。
连他们的顶头上司都支持,那他们说再多也没什么用。
“既然你们二人都支持这项国策的推行,那便待朝会散去之后。”
“由太子和陈良处理调派人手的事宜,在何处试点推行,用什么人,一切都是陈良说了算。”
此话一出,群臣愕然。
“陛下,让陈良到翰林院调派人手去地方任职?这,这不合适吧?”
“是啊陛下,他不过是一个御史言官,刚入翰林,对翰林院的许多事情还不了解。”
“没错,翰林院每天这么多工作,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还要抽调人手出去。”
朱元璋龙眉一皱,道:“不是还有太子陪同吗?”
“以前咱怎么没发现,你们反应这么大呢。”
“之前你们提出劝课农桑,休养生息,这些推行下去也没见这么大的阻力。”
“怎么到了摊丁入亩,你们就一个个有这么多的理由?”
“不是人手不足就是有待商榷,你们到底要干什么?”
朱元璋表面如此说,心中却是明白,就因为陈良是北方籍的官员。
而之前无论是提出国策,还是关于推行国策的工作,都是由南方集团来统一调派。
“陛下,这项国策推行起来难度太大,且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况且,陈良才入翰林院两天,一届御史言官,有些大胆的想法也实属正常。”
“但并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是可行的啊。”
“是啊陛下,小规模试点没问题,但是为何要从翰林院抽调人手?”
“这项国策是他提出来的,要推行也应该由他来!”
“没错陛下!臣建议,让陈良去当宁阳县知县,就在宁阳县试点。”
“若是能做出成绩来,再扩大推行范围!”
此时,南方群臣一个个统一口径,都是让陈良去出任宁阳县知县。
听着这些人在朱元璋面前觐言,陈良乐的如此。
毕竟自己确实想要激流勇退,先苟一波再说。
“哎,只可惜老朱不同意啊。”
果不其然,朱元璋突然开口,群臣一个个顿时安静下来。
江南,周忱府内。
“陈兄,我们当真就待在这里不过去了?”
韩克忠皱眉问道。
“江南大雨,我们这一路趟了这么多泥路,先好好休息下吧。”
说话间,陈良目光扫过众人。
一路上行色匆匆,又天降大雨。
就算自己有精神,这些人也没力气了。
况且治水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此次就算前去议事,八成也议不出个什么结果。
“韩兄,你们先在这休息,我出去看看。”
“这么大雨,我与你同去。”
陈良点了点头,随即拍了于子明的肩膀。
“子明,待会儿若是周巡抚过来,记得让他想办法给咱们腾出一间客栈。”
“我们这么在这府上叨扰不好。”
于子明点了点头,陈良二人当即便要出去。
就在这时,一道身影拦在二人面前。
“二位,你们这是去做什么?我们不应该先去衙门议事吗?”
“不了,今天你们先休息,陈安,我不在,你们好生待着。”
闻言,陈安点了点头。
看着二人离开,陈安脑海中思绪翻腾,随即冷哼一声。
待陈良二人走远后,陈安当即拍了拍手。
“各位,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吧?”
“应该是去衙门议事的时候了。”
此话一出,一旁于子明当即站起身。
“陈安,陈良方才说让我们在这休息。”
“今天先......”
话音未落,陈安立即抬手打断。
“休息?我们不辞辛劳来到这里是为了治水的!”
“如果治不好水,各位都吃不了兜着走!”
“届时还朝,敢问你要怎么向陛下交代!”
陈安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目光直勾勾的盯着于子明。
于子明愣了愣,随即不再说话。
陈安说的不错,陈良带头立了军令状。
这治水原本就死一见极难解决的事情。
他们自觉就算宵衣旰食,加班加点的去干,也不一定解决的了。
若是继续待在这休息,说不定脑袋真得留在奉天殿上了。
就在几人收拾好准备前往衙门,大厅的门突然被打开。
只见周忱脚踩泥泞,就这么走了进来。
他目光不善的扫过众人。
“各位这是何意?江南事急,各位辛苦些,去衙门议事,应当耗费不了多少神气。”
“客栈我也已经让人想办法去腾出一家。”
“但各位却不肯前来,敢问何为?”
见周忱有些来者不善的味道,陈安当即走上前拱手道:“周大人。”
“我等已经收拾好,正准备前往衙门议事。”
闻言,周忱原本阴沉的脸色有些好转。
“既然如此,那位陈御史呢?”
“听说你们这次来江南治水,是他在陛下面前应承下来的。”
一旁于子明正要开口,陈安当即接话道:“周大人,陈御史和韩兄都出门闲逛去了。”
“什么!”
与此同时,另一边。
“陈兄,我们这么出来闲逛,待会儿周巡抚怪罪下来。”
“谁说我们是在闲逛?”
“你看。”
陈良手一指,韩克忠顺眼望去。
只见前方一片积水,两旁沟里也已经涨满,排水系统仿佛瘫痪了一般。
“韩兄,城内尚且如此,城外寻常百姓家该如何是好?”
韩克忠眉头紧皱。
见状,陈良轻轻一叹。
“我们还是去城外看看吧,现在农田都被水淹了,农民定然难以为继。”
两人一路顺着街道通往城外,只见有官府的人正在前方不远处发放食物。
二人对视一眼,随即走上前。
只见几口大锅中煮着粥,锅里尽是水,根本不见几粒米。
“诶诶诶!你们干什么的!”
“这些都是给难民吃的,看你们的模样,不像是难民。”
一名官兵上前拦住二人。
“我们是朝廷派来江南治水的,怎么,你们没听说吗?”
随即,陈良掏出一块令牌,官兵接过一看,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两位大人,小的失礼,不知道二位大人就是朝廷派下来的。”
“我问你,这锅里为什么就这几粒米?”
韩克忠皱眉问道,随即拿起勺子一舀,底下也根本没什么米。
“这点米,和喝水有什么区别?”
闻言,官兵苦笑一声道:“没办法,上面就拨给我们这些粮。”
“米倒是还有,问题是若全部放下去了,他们后面吃什么?”
“虽然少,但总归比没有的好。”
“放屁!”陈良当即怒斥。
“我看你们这些官兵,倒是一个个面色红润。”
“和那些灾民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此时,一旁百姓正拿着破碗排队等粥喝。
两人放眼望去,只见他们一个个衣不蔽体,面色憔悴。
有的拄拐老人还带着小孩,就指望着锅里的这点米。
怎一个惨字了得。
“大,大人,您不能拿我们跟他们比啊。”
“我们怎么能和这些灾民一样。”
“要是连我们都成这样了,这些灾民岂不是更没指望了?”
说话间,只见一旁的几名官兵正聚在一起。
一个个手里拿着热乎乎的馒头,还有一叠小菜就着吃。
“这般天灾,你们这些馒头小菜又是哪来的?”韩克忠沉声问道。
“当然是上面拨的粮,小菜应该是他们自己买的。”
“为什么不把这些分给灾民?”
“瞧您这话说的,要是我们吃不饱,哪还有力气给这些灾民拨粮?”
此话一出,陈良心中顿时怒气升腾。
“你放屁!”
“把你们手中的粮,拿出一大部分拨给灾民!”
“还有锅里煮的这些水,给我往里加米!”
“把你们今天带来的粮食分成两份,拨给他们!”
“要是还有剩,你们就都别回去了!”
说话间,臣良大踏步走到吃饭的官兵面前,一把夺过馒头。
几名官兵手里拿着一个,顿时一脸懵逼的看着陈良。
只见陈良一个个亲自发给排队的灾民。
“谢谢老爷!”
“谢谢,谢谢!”
“你们拿了这些粮食,都赶紧去屋里待着。”
“外面下雨,若是又染上了风寒,就更麻烦了。”
做为穿越者,陈良心知古代医学的落后,染上风寒那可是要人命的。
发放完粮食后,灾民们一个个千恩万谢的离去。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在众人耳边响起。
“谁把老子的粮食都发走了!”
“徐......徐达?”
蓝老爷此时心亦是慌的一批。
“原来是魏国公。”
韩克忠二人当即施礼。
同时,陈良内心暗暗心惊。
“他竟然是徐达,没想到这都能碰上。”
“欸欸欸,这又不是在奉天殿,不必跟咱客气。”
“咱还要感谢你们仗义出言。”
“这样吧,咱请你二人到咱府上吃酒。”
“你们不是要前往江南治水吗?就当咱给你们践行。”徐达笑呵呵的邀请二人。
“承蒙魏国公好意,此次不过是恰巧遇见,举手之劳而已。”
“况且我二人也没真正帮上什么忙。”
见陈良推辞,徐达立即面露不悦之色。
“亏你们两个还是北方人,北方的爷们可不会这般推辞。”
闻言,韩克忠当即拱手道:“既然魏国公如此豪情,那我二人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这就对了!走!”
见徐达带着陈良等人离开,几名巡捕互相对视一眼。
“还愣着干什么!你们有眼无珠,竟然冲撞魏国公附上家眷,我看你们真是活腻了!”
“给我拿下!”
孙巡捕当即怒喝,几人立刻反应过来,一把上前将蓝老爷拿下。
“欸!你们干什么!我干爹可是蓝玉!”
“你们拿了我,看我干爹怎么收拾你们!”
“你们冲撞的可是魏国公!蓝将军要是知道你们做出这等事。”
“以他的脾气,一定会将尔等就地正法!带走!”
......
与此同时,魏国公府。
“陈良,你们的事情我可都听说了。”
“当初因为南北榜的事情,弄得可是朝野沸腾。”
“就连刘三吾,白信蹈等一干人的人头都差点落地。”
闻言,一旁韩克忠笑呵呵的叙说着南北榜之事。
而陈良内心却是警铃大作。
尽管徐达为人豪爽,但毕竟是南方人氏,又是魏国公。
他要是在朱元璋面前说些什么,那可是个大麻烦。
见韩克忠一副饶有兴致的模样,陈良笑着举起酒杯。
“今日多亏魏国公出手相救,不然我等恐怕真得遭殃在那丝绸店内。”
饮酒间,陈良暗暗对韩克忠使了个眼色。
触及到对方的目光,韩克忠只觉一头雾水。
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当即闭口不言。
“你不说我都忘了,还有那几个巡捕。”
“真是胆大包天!竟然维护那个人!”
“爹,不仅如此,那些人得知他们的身份,还是一副鼻孔朝天的样子。”
“说什么,他们不过是小小芝麻官。”
“自己好像有个什么干爹,恐怕在朝中还身居高位。”一旁徐妙锦出声道。
“还有这事儿,陛下最痛恨的就是这种狗仗人势。”
“等抽时间,咱要和陛下好好谈谈。”
“就连应天府都有这种情况,其他地方更是不敢想象。”徐达恨声道。
自己当年和朱元璋等一帮子兄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后来白手起家,大败陈友谅,推翻元庭,才有了今天。
要说现如今全天下谁最痛恨贪官,恐怕就朱元璋这一帮子白手起家的人莫属。
“对了,两位大人此次要下江南治水。”
“朝廷年年都派人去,年年都没有什么成效。”
“听说陈御史可是在奉天殿上立了军令状。”
“若是治不好,陛下定然怪罪于你们。”徐妙锦面带担忧之色。
闻言,陈良呵呵一笑,道:“陈某敢在奉天殿上拍着胸脯说话,自然有绝对的信心能治好江南水患。”
“并且是一劳永逸!”
见陈良如此自信,徐妙锦眉头微微蹙起,张了张嘴,却终究没有继续说下去。
见徐妙锦欲语还休的模样,陈良内心不禁有些奇怪。
“你个女孩子家家的哪明白这些,人家陈御史虽然年轻。”
“但是胆识过人,带头敲登闻鼓,一人直入奉天殿面圣。”
“在奉天殿上,更是舌战群儒。”
“连陛下对他都是极为欣赏,他既然有信心能治理好江南水患,定然有锦囊妙计。”
“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还担心起来了。”
话音刚落,一旁谢夫人一巴掌拍在徐达肩膀上。
“徐达,你这话什么意思?看不起我们女儿?”
“妙锦自幼读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等年纪便能关心国事,你徐达还瞧不起了。”
“没有没有,夫人,我不是这个意思。”徐达一脸赔笑道。
而一旁,徐妙锦却是眉头紧皱,一张俏脸上尽是担忧之色。
观察道徐妙锦面带忧虑,陈良内心愈发好奇起来。
但方才对方那欲说还休的模样,令陈良也不敢当面直问。
“行了行了,私下里还是少谈国事,我们是请人家来吃饭的。”谢夫人道。
“对对对,不谈国事,不谈国事。”
几人觥筹交错,举杯畅饮。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陈良二人便起身告辞。
徐达亲自将二人送至府门外,告别后转身离去。
见天色已晚,陈良顿时惆怅起来。
“陈兄何故如此?难道方才不尽兴?”韩克忠不禁问道。
“这个点了,我这小小芝麻官又没多少俸禄,家住那么远,我们怎么回去?”
陈良摇头叹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穿越过来,没钱还是不行啊。
听闻此言,原本兴致勃勃的韩克忠顿时一张脸也哭丧起来。
自己和陈良就是两邻居,天色这么晚,路途遥远,难不成走回去?
就在二人惆怅之时,一道略显稚嫩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陈御史!韩先生!”
两人顿时回头一看,随机互相对视一眼。
“徐姑娘,你怎么出来了?”
“莫不是我们落了什么东西在府上?”
徐妙锦当即摇头道:“不曾。”
“听闻你们马上就要下江南治水,妙锦心中有一言相告。”
闻言,陈良当即恍然。
先前酒桌上徐妙锦便有话想说的模样,只是当时不方便说。
“二位大人,朝廷年年赈灾,江南年年大水,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妙锦认为,恐怕是那些官员中饱私囊。”
“把赈灾的钱,都送到自己钱袋子里了!”
皇宫,偏殿内。
“标儿,你怎么突然过来了?”
“你身体不好,又染上风寒,还是多休息才是。”
说话间,朱元璋亲自倒了一杯热茶递给对方。
“多日不见,皇儿甚是想念父皇。”
“适才听见登闻鼓响,得知今年南北学子之事,便借此来见父皇一面。”
闻言,朱元璋呵呵笑道:“标儿,你来见咱,主要就是为了这事儿吧。”
“放心,这件事咱已经有解决办法了,只待明日张榜。”
“你先看看这张卷子。”
只见朱元璋拿出一张试卷递给朱标。
朱标接过后仔细阅览,越看心里愈发震惊。
“今日在奉天殿上与父皇见面之人便是这篇文章的学子陈良?”
“没错,标儿以为此人如何?”朱元璋目光认真的看着朱标。
朱标沉思片刻,道:“此人才思敏捷,想法大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况且他还是北方考生,正可为北方学子做个表率。”
见自己的儿子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想法,朱元璋内心不禁赞叹起来。
“不愧是我儿子,将来大明在他手上,必能如日中天。”
朱元璋这般想着,嘴上开口道:“不仅如此,南北学子之事的解决办法也是他提出来的。”
“明日便重新放榜,标儿以为,咱让他中个第几名的好?”
“父皇,此等人才,自然要进前三甲。”
“至于其他人,有陈良一个,相信在北方学子中也有更多优秀的文章,择优选取便是。”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那就这么定了,咱再封他为翰林学士和御史言官,好好杀一杀那些南方人的锐气!”
两人对南北学子之事又详谈一段时间,只待明日放榜。
时间很快来到第二天。
此时,贡院门前已经人头攒动。
“陈兄!陛下果然重新放榜了!”一旁韩克忠激动道。
“是啊陈兄,相信这次就不会再出现北方学子一个都没上榜的情况了。”焦胜期待道。
陈良笑了笑,正要说什么,忽然一道极为尖锐的声音传来。
“重新放榜又如何?以你们的文章,该考不上还是考不上!”
此话一出,原本喧闹的贡院顿时安静了许多,众人一个个齐刷刷向后看去。
只见为首一人身着华服,正是本次状元郎陈安。
“就是!没本事就算了,还一天到晚给陛下添麻烦!”
“榜单就算再排一万次,也改变不了你们不能上榜的是事实!”
“还害的我们也跟着麻烦这一趟,你们不仅菜,还坏!又蠢!”
南方学子的一顿嘲讽惹得众北方学子出言回击,反观陈良却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呵呵,那个叫陈良的,你怎么不说话了?是不爱说话吗?”陈安当即便将矛头对准陈良。
“呵呵,和一个将死之人有什么好说的。”
历史上,这个新科状元陈安在高中后,只过了二十多天便车裂而死。
原本陈良还觉得对方很可怜,但现在,他心中对对方最后一点怜悯也荡然无存。
“你说什么!”陈安脸色顿时阴沉如水。
“陈良,考不过别人是能力问题。”
“你现在诅咒别人,那可就是人品问题了。”
“你们北方学子原来是一群,既没能力,也没人品的蠢货。”
此话一出,南方学子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反观陈良却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冷笑着看着陈安。
触及到对方的目光,不知为何,陈安竟觉得自己心里有些发怵。
“并非诅咒,我只是陈述事实罢了。”
见陈良依旧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众南方学子只觉得自己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哼,别在这装模作样,待会儿放榜出来,有的是你们哭的!”
“对了,你们还跟陛下控诉主考官作弊,到时候陛下查证出来,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南方学子你一言我一语,仿佛他们落榜已经成板上钉钉的事。
就在这时,只见负责张榜的人走了过来。
随后,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在南北两方各张榜单。
“陛下有令,因考虑到南北发展不一,从今往后,便如此般分南北榜,分榜取仕!”
话音刚落,众人先是一愣,随即便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搞什么!竟然分榜取仕!”
“这样一来,原本属于我们南方学子的名额不就被那些北方人给分去了?”
“肯定是那个叫陈良的出的馊主意!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哄骗陛下的!”
“他们考不过我们,就使出如此卑劣的手段!”
“各位,怕什么?就算分了南北榜?又怎样?”
“他们文章不行,该考不上,还是考不上!”
话音刚落,只听最前排的一名北方学子突然高喊:“中了!陈兄!探花!”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将目光放在陈良身上。
“我也中了!”
“我也是!”
“你们不是说我们中不了吗?现在还有什么话说!”
南方学子见北榜上榜之人全是北方学子,一个个瞠目结舌。
以陈安为首的几人双拳紧握,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陈良。
“哼,中了又怎样?探花又怎样?我依然是状元!”
“没错!陈兄依然是前三甲,现在朝堂之上依旧是咱们南方人居多。”
“待入了翰林院,有他们好看的!”
就在陈安等几人商议着入了翰林院,要如何给这些南方学子点颜色的时候,突然一人高喊道:“宫里来人了!”
此话一出,众人立刻安静下来。
只见两名官员走进贡院内,高声道:“现特命探花郎陈良入翰林院,任职翰林学士兼御史言官。”
随后,两位官员与陈良嘱咐相关事宜后便转身离去。
“什么!他竟然直接成了翰林学士!还兼着御史言官!凭什么!”
“就是!陈安可是今年的新科状元都没有这种待遇!”
“陛下这是偏袒北方人!”
众南方学子一个个义愤填膺,个有甚者指着陈良的鼻子质问对方。
说对方定是使用了什么卑劣手段。
“呵呵,你们这些人,文章不行就算了,现在还污蔑别人,这就是人品问题了。”
“原来你们南方学子都是一群实力不济,人品还不好的蠢驴!”北方学子嘲讽道。
听闻此言,众南方学子只觉得肺都要气炸。
对方说的,可全都是他们的词啊!
“按理来说现在陈良可是你们的老师,你们就是这么对待自己的老师的?”
“就是!按照规矩,你们还得对陈良执师礼!”
“没错!执师礼!”
朝堂之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争吵不休。
一个个开始互相弹劾,互相启奏。
陈良原本无意加入这场争斗,若非老朱亲自点名,自己根本就不会站出来。
看着南北两方官员争吵,陈良并未表态,而是暗暗观察着朱元璋的脸色。
“老朱现在已经处在爆发的边缘了。”
就在此时,一道整齐洪亮的声音响起。
“肃静!”
站在两旁的御史一开口,朝堂众臣顿时便安静了下来。
这时,诸位大臣才注意到朱元璋的脸色。
“怎么?不吵了?给咱继续吵啊。”
朱元璋缓缓开口,听不出一丝喜怒。
但越是这样,群臣心里愈发紧张。
“你们不是有很多表达吗?怎么现在都哑巴了?”
群臣一个个低下脑袋不再说话。
开玩笑,这时候谁要上去触朱元璋的眉头,轻则脑袋搬家,重则夷灭三族!
就在这时,一道平稳有力的声音忽然在殿内响起。
“臣支持陛下分南北榜取仕,陛下,此事就这么定了。”
“以后年年都是如此,陛下天威,谁敢再有异议?”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将目光放在开口之人身上。
陈良双眼微眯,见他站的位置加上他一身红袍,陈良隐约猜测出对方的身份。
“丞相,可是......”
“没有什么好可是的!这次南北学子之争的教训还不够吗?”
“陛下既然有解决办法,我们只需依命行事即可。”
朱元璋眼神扫过说话之人,不经意般开口道:“胡惟庸,你可是淮西人士。”
“你们南方籍的官员可都不赞成南北分榜啊。”
朱元璋道破对方身份,果不出陈良所料。
“按照历史进程,过不了多久,胡惟庸就会被处死。”
陈良在脑海中翻阅着有关胡惟庸的历史故事。
“陛下,这和我是什么地方的人没有关系。”
“臣只是觉得,这位御史说的不错。”
“若不这么做,将来北方百姓离心离德,大明就不是完整的大明了。”
“甚至会对未来的大明造成极大的隐患。”
“即便是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首先也该为国家着想。”
“不然,国家有失,朝堂诸公又有何利益可言?”
胡惟庸一番话让朱元璋原本阴沉的脸色平静下来。
“你们都给咱听听!”
“都是南方人氏,人家的大局观比你们强多了!”
众南方官员一个个噤若寒蝉,眼神偷偷瞥向站在最前端的胡惟庸。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至于你们!刘三吾,白信蹈!”
“你们身为考官,此次科举严重渎职!”
“嫉贤妒能,故意压下优秀的北方学子试卷!”
“任人唯亲,以致贤能之士欲报国无门,不能为我大明朝效力!”
“以及韩宜可,身为左副都御史,负有监考重任!却严重失职!”
“来人呐!把他们都给咱打入......”
话音未落,胡惟庸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陛下!”
朱元璋声音一顿,目光冷冷的放在胡惟庸身上。
“陛下!万万不可!”
“历年以来,主要负责大明科举,都是这几位考官,哪能轻易杀之?”
“北方人心固然重要,但若是杀了几位考官,日后谁还敢为我大明主持科举?”
“陛下,现如今事情已然解决,北方学子再不会被埋没。”
“几位考官也只是一时糊涂,陛下该处罚处罚,但切不可取他们性命啊陛下!”
说完,胡惟庸一头磕在地上。
见状,众人亦跪伏在地,为刘三吾等人求情。
就在此时,朱标忽然进入奉天殿内,二话不说便跪在地上。
“父皇!丞相所言极是,尽管他们有错,也应该给他们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看到自己的儿子都在为刘三吾等人求情,朱元璋在心中轻叹一口气。
“标儿,你到底是不懂咱这么做为什么,还是单纯太过仁慈?”
朱元璋心里感叹,表面上依旧面色冷毅。
就在这时,陈良忽然也跪在地上。
“陛下,若真杀了几位考官,倒显得北方学子心胸狭隘不能容物。”
“况且日后科举还需要几位考官主持,他们为大明效力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还望陛下给他们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
见朱标都来为了刘三吾等人求情,况且这时候马皇后也还活着。
剑鞘还在,老朱这把剑还不到真正大开杀戒的时候。
这几个人大概率是杀不了了。
倒不如卖南方集团一个顺水人情。
“刘三吾,白信蹈,张信韩宜可给咱听着!”
“你们的脑袋权且寄下,若是日后科举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咱诛尔等九族!”
此话一出,刘三吾等人顿时如蒙大赦,一个个高呼:谢陛下不杀之恩。
“南北分榜取仕,从今日起便昭告天下,陈良,此事就由你来负责。”
处理好南北榜事务后,群臣无事启奏,便一个个散去。
随后,陈良便连同几名御史前往贡院,将此事张榜布告。
而此时,贡院门前已是人凑攒动。
随着陈良等人将此事张榜,布告天下。
其中夹杂着许多有识之士,以及和陈良一同进京赶考的北方学子。
“看!那不是陈良吗!”
“陈良现在已经是翰林学士兼御史言官,这件事由他来布告再合适不过。”
“从今往后,大明便分南北榜取仕,年年如此!”
看到榜上布告的内容,一众北方学子一个个泪眼婆娑。
“我们总算熬出头了!”
“我立刻修书一封,将此事告与夫子!”
“吾皇万岁!天子圣明!”
一阵阵欢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众北方学子一个个喜笑颜开,与之鲜明对比的,便是站在贡院外的南方学子。
此时,他们一个个冷着脸看向贡院内。
“哼,分榜取仕又如何?朝堂之上不还是我们南方说了算。”
“就是,这些人以为就此万事大吉,等真正进入朝堂,他们才知道个中滋味!”
“这些事都是因那个御史陈良而起,必须想办法给他排挤走。”
以陈安,宋琮为首的南方学子深深看了陈良一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