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棣道衍的其他类型小说《我来谏言,皇帝你乖乖听我话朱棣道衍全文》,由网络作家“历史咖啡”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稍后,会有一位贵人,与诸位见面……”“他会协助你们,完成这次巡行……”“贵人?”众人面面相觑。……入夜,方府书房。烛火摇曳,将方孝孺的身影,拉得很长。他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翻阅着手中的名册。那是大明十三省官员的名录,上面详细记载了每个官员的籍贯、出身、履历……“雨化田……”他轻声呼唤。“属下在!”一个低沉而沙哑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紧接着,一个身穿黑衣,面容冷峻的身影,出现在方孝孺面前。正是雨化田。“主公……”雨化田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十三省的官员名册,你都看过了吧?”方孝孺淡淡地问道。“回主公,属下已经烂熟于心……”雨化田点了点头。“很好……”方孝孺满意地点了点头。“明日,你便带着暗桩罗网,随同我的门生,一同前往各省……”“记...
《我来谏言,皇帝你乖乖听我话朱棣道衍全文》精彩片段
“稍后,会有一位贵人,与诸位见面……”
“他会协助你们,完成这次巡行……”
“贵人?”
众人面面相觑。
……
入夜,方府书房。
烛火摇曳,将方孝孺的身影,拉得很长。
他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翻阅着手中的名册。
那是大明十三省官员的名录,上面详细记载了每个官员的籍贯、出身、履历……
“雨化田……”
他轻声呼唤。
“属下在!”
一个低沉而沙哑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
紧接着,一个身穿黑衣,面容冷峻的身影,出现在方孝孺面前。
正是雨化田。
“主公……”
雨化田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
“十三省的官员名册,你都看过了吧?”
方孝孺淡淡地问道。
“回主公,属下已经烂熟于心……”
雨化田点了点头。
“很好……”
方孝孺满意地点了点头。
“明日,你便带着暗桩罗网,随同我的门生,一同前往各省……”
“记住……”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纪纲要查的人,你们要搞破坏,让他查不出来!”
“那些自洪武末年就跟朱棣暗通消息的,靖难时候又支持朱棣的,还有,这半年来向朱棣献媚的……”
“你们要搜出证据,对那些罪大恶极的,就地正法!其他的押解进京!”
“明白了吗?”
“属下明白!”
雨化田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沉声应道。
“主公放心……”
“属下定不辱命!”
“嗯……”
方孝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去吧……”
他挥了挥手。
“是!”
雨化田应了一声,身形一闪,消失在夜色中。
……
次日晚,
方孝孺把十三个门生叫到家里,又让雨化田跟他们见面。
“诸位……”
方孝孺看着眼前的十三位门生,缓缓开口。
“这位,便是雨化田,雨大人……”
“从今往后,你们都要听从雨大人的安排……”
“他让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明白了吗?”
“这……”
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等人,面面相觑。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方孝孺口中的“贵人”,竟然是……
一个太监!
而且,还是一个……
如此年轻的太监!
“这……这能行吗?”
“是啊,这……这万一……”
“……”
众人心中充满了疑虑,却又不敢出声质疑。
“你们放心,这位雨大人,早就在各省广布耳目,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儿,早就如数家珍了……”
“你们不会办案,纪纲的锦衣卫跟着你们,又会使绊子……要想平安回来,就得听雨大人的……”
“明白吗?”
哦……
众人一下凛然——
各省都已经广布耳目?
这?
也太可怕了!
原来恩师早就有所准备了!
这个太监搞不好是太祖爷留下的?
莫非是太祖早就有了遗计?
想到这里,
众人再无怀疑,全都躬身一拜,齐声说:
“我等全听雨大人的……”
呵呵,
雨化田阴阴一笑,淡然说:
“各位大人,客气了……”
……
次日,
十三位巡行御史,带着方孝孺的殷切嘱托,分赴大明十三省。
每个御史身后,都跟着五十名锦衣卫。美其名曰“协助查案”,实则是纪纲派去监视的。
一到地方,锦衣卫们便四散开来,各自联络当地的千户、百户,层层下发任务。全都是彻查建文旧臣的。
而十三个风光无限的巡行御史,却悠闲自在,每天跟七八个随从在衙门喝茶。
惊人的反差,让锦衣卫们暗自咒骂——
“这帮书呆子,真是什么都不会!”
“整天就知道动嘴皮子,哪会查案?”
“还得靠咱们锦衣卫!”
“喝茶?喝你们!”
“放心吧,蹦跶个把月而已……”
“皇上会收拾他们的……”
“还有他们的那个奇葩老师,咱们的方正人!”
“哈哈哈哈……”
……
京城,锦衣卫镇抚司。
纪纲端坐在公堂之上,面沉似水。
此时,
初春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可朱棣的心情,却不怎么明媚。
“大师,如今天下,算是初定了吧?”
朱棣勒住马缰,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缓缓问道。
道衍微微摇头,捋着胡须,轻叹一声:
“皇上,这天下,是定了……”
“可是,这结局,却与贫僧当初所想,大相径庭啊……”
“哦?”
朱棣眉头一挑。
“何以见得?”
道衍策马向前,缓缓说:
“皇上当初起兵靖难,是想以雷霆之势,扫平江南,震慑群臣……”
“然后,一统朝纲,开创盛世……”
“可如今呢?”
“这天下,虽然是定了,可百姓们,却并不感激皇上……他们感激的,是方孝孺,怀念的,又是太祖爷啊……”
道衍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无奈和苦涩。
嗯嗯……
朱棣重重点头,两手紧紧地握着马缰,指节都捏得发白了。
“方孝孺……”
喃喃自语之际,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愤怒,有不甘,有无奈,还有一丝……一丝莫名的恐惧。
他想起当初,自己挥师南下,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以为只要扫平了建文,便可君临天下,成就一番霸业。
可谁曾想,这天下,竟然如此难定。
先是铁铉,以一城之力,挡住了自己的大军。然后,又是方孝孺,处处与自己作对,让自己进退两难。
如今,这天下,虽然名义上是自己的,可百姓们的心,却不在自己这里……
想到这里,朱棣只觉得胸口一阵烦闷。
他长叹一声,语气中充满了落寞。
“大师,你说,朕是不是……做错了?”
道衍摇了摇头,缓缓说道:
“皇上没错……”
“错的,是这世道……”
“是这人心啊……”
“一路过来,哪一步不是形格势禁?皇上也没有余地啊……”
嗯……
朱棣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心里却是万分赞同——
没错!
形格势禁,没有一步是自己愿意的!
长叹一声,
他策马向前,缓缓而行。风吹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
他忽然觉得,自己很累。
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里的。他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了一座无形的牢笼里,怎么也挣脱不出去。
“皇上……”
道衍见朱棣神色落寞,轻声说道:
“其实,对付方孝孺,也不是没有办法……”
“哦?”
朱棣眼睛一亮,连忙问道:
“大师有何妙计?”
道衍微微一笑,捋着胡须,缓缓说道:
“皇上,方孝孺此人,虽然棘手,但他最大的依仗,无非就是名声……”
“若是能将他的名声,为皇上所用……”
“久而久之,人心也就厌憎了……”
哦?
朱棣一愣,随即明白了道衍的意思。
“大师的意思是……借刀杀人?”
“正是!”
道衍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皇上,方孝孺不是最讲究‘正’吗?”
“那咱们就让他‘正’个够!”
“皇上可以下旨,让方孝孺举荐一批御史,巡行天下,弹劾不法官员……当然,主要是那些建文的人了……”
“弹劾一个,皇上就杀一个……如此一来,这天下官员,岂不是都要恨死方孝孺?”
“到时候,方孝孺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
“自古以来,民心不可恃……”
道衍的声音,低沉而阴冷,像是一条毒蛇,在吐着信子。
“妙!妙啊!”
朱棣猛地一拍大腿,大声赞叹。
“大师此计,真可谓是……一石三鸟!”
“既能借方孝孺之手,整顿吏治……”
“又能让方孝孺,成为众矢之的……”
“还能把那些建文余孽,从官场中清除……”
“哈哈……”
朱棣仰天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得意和畅快,好像已经看到,方孝孺被天下官员,口诛笔伐,狼狈不堪的景象。
“方孝孺啊方孝孺……”
朱棣前脚刚走,道衍立刻就传下旨意——
方孝孺已经称臣!
消息一出,京城顿时炸开了锅。
虽然还处在兵荒马乱之中,但这消息实在太劲爆了,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
“什么?方孝孺降了?”
“这……这怎么可能?他可是‘天下正人’啊!”
“我不信!一定是谣言!”
“唉,方先生怕是……晚节不保啊!”
各种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震惊,有人怀疑,有人叹息。更多的人,是失望和愤怒。
黄子澄府上,齐泰、练子宁、陈迪、胡闰等一众建文朝的忠臣,更是气得破口大骂。
“方孝孺!你这个无耻之徒!”
“你对得起先帝吗?对得起天下读书人吗?”
“我等以你为耻!”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向以刚直不阿著称的方孝孺,竟然会向乱臣贼子屈膝投降!
但这些人在大骂的同时,心里却松了口气——
好了,好了!
这下好了,方孝孺都称臣了,
别人难道还去硬刚吗?
但这番心思,自然是不会有人说出来的。
……
奉天殿。
朱棣高坐龙椅之上,志得意满。
下方,文武百官分列两旁。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他从北平带来的心腹。
“诸位爱卿,今日大局已定,当浮一大白!”
朱棣举起酒杯,哈哈大笑。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
众臣连忙起身,齐声高呼。
一时间,殿内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然而,
这热闹的背后,却是无尽的凄凉。
金川门破后,燕军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来不及逃走的朝臣,都遭了毒手。
家产被抢,妻女被辱,甚至性命不保。侥幸逃过一劫的,也是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何时大祸临头。
可这些,朱棣根本不在乎。在他眼里,这些建文旧臣,都是潜在的威胁,死不足惜。
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尽快稳定局势,坐稳皇位。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朱棣兴致正高,忽然,一名侍卫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报——”
“殿下!大事不好了!”
朱棣眉头一皱,不悦地问道:“何事如此惊慌?”
侍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颤声道:“方……方孝孺,他……他要去太庙自缢!”
“什么?!”
朱棣大惊失色,手中的酒杯“啪”的一声掉落在地,摔得粉碎。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呆了——
方孝孺要自缢?
这……这是怎么回事?
不是说他已经称臣了吗?
怎么突然又要寻死?
朱棣只觉得脑子里嗡嗡作响,一片混乱——
怎么真有这种人?
简直太可怕了!
世上真有这种人吗?
他猛地站起身,厉声问道:“当真?”
“千真万确!”侍卫连连磕头,“小的亲眼所见,方孝孺已经带着白绫,往太庙去了!”
“而且……而且……”
“而且什么?快说!”朱棣怒吼道。
“而且,他还派人通知了京中所有还活着的朝臣,让他们……都去太庙,为他送行!”
“轰!”
朱棣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一头栽倒——
完了!
这方孝孺,他竟然真的是个正的!
他这是……要以死明志?
还是要逼自己妥协?
朱棣心中又惊又怒,但更多的是恐惧——
方孝孺在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地位,几乎就是无敌的!
太祖还在世的时候,就称他为“庄敬之士”。后来天下人更是称他为“天下正人”!
如果他真的在太庙自缢,那自己的名声就彻底完了!
此时,
大乱还没完全平定,方孝孺既然已经称臣,当时侍卫就没有阻拦他。
而这时,
朝臣倾动,太庙内外,已经人山人海。
所有人都想不到世上真有这种正人,一下子都蜂拥而去,要看看是不是真的?
朱棣也顾不上喝酒了,带着道衍和一众心腹,火速赶往太庙。
……
太庙外,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条长长的白绫上。
白绫从高高的梁上垂下,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条吐着信子的毒蛇。
下面放着一个凳子,方孝孺的脖子已经套进了白绫的绳圈里。
只要他脚下轻轻一蹬,一切就都结束了。
人群鸦雀无声,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人人心里在想——
天哪!
世上真有这种人?
同时,他们都知道,方孝孺这一死,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燕王被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了。
“方先生!”
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打破了死寂。
朱棣像一头暴怒的狮子,猛地冲开人群,不要命地朝方孝孺冲去。
道衍也吓得魂飞魄散,满头大汗地跟在后面。
胡广、杨荣、杨士奇等人更是惊慌失措,一个个脸色煞白,不知如何是好。
朝臣们见朱棣来了,也赶紧让到一边,大气都不敢出。
方孝孺站在凳子上,闭着眼睛,感受着脖子上冰凉的触感。
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狂跳的声音,仿佛要从胸腔里蹦出来。
“叮咚!”
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宿主选择死谏,劝谏效果最大化,奖励最为丰厚!
方孝孺心中一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他缓缓睁开眼睛,眼神中充满了决绝和……快意!
他想起了前世方孝孺的惨死,想起了十族被诛的悲剧,想起了朱棣的种种暴行。
融合了前世的记忆,他对朱棣的恶行有着更深的体会——
这个朱棣,
就是那个把大明带偏方向的人。
原本,按照太祖皇帝的规划,大明应该是一个君臣共治、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对外开放的盛世王朝。
可朱棣呢?
篡位夺权、残暴不仁、穷兵黩武、大兴土木、设立东厂、重用宦官……
他把好端端的一个大明,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更让方孝孺无法容忍的是,朱棣竟然把黄子澄等忠臣的家眷,全都发配到教坊司,充当官妓!
还纵容手下的士兵去白嫖!
简直是丧心病狂,禽兽不如!
想到这里,方孝孺只觉得一股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烧。
他要报仇——
为前世的方孝孺,
为那些惨死在朱棣屠刀下的无辜百姓,
为这个被朱棣带入深渊的大明报仇!
一念至此,
方孝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莫测的笑容,既有正气凛然,又有复仇的快意。
而此时此刻,
在场的朝臣们,第一次在天下正人方孝孺那张取义成仁的脸上,
看到了一丝邪。
没错!
他正的都有点发邪了!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百姓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更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
“有了喷子团,将来对付朱棣就更容易了……”
他看过不少大明文,深知儒生舆论非常厉害,往往逼得皇帝动弹不得!
比如那个正德,京城才下了一个月大雨,群臣就要让他下罪己诏……
将来,也可以对朱棣如法炮制啊!
……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
大明朝在经历了靖难之役的动荡之后,逐渐恢复了元气。
各地百姓,也慢慢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重建家园。
然而,朱棣的心情,却始终郁闷不已。
这天,他又带着道衍,来到了京郊的山区狩猎。两人骑着马,缓缓地走在山间小路上。
周围,是茂密的树林,不时传来几声鸟鸣。
“大师……”
朱棣勒住马缰,转头看向道衍。
“朕……最近总是心神不宁……”
“哦?”
道衍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
“皇上……可是为了那些太祖功臣?”
“唉……是,又不是……千头万绪啊……”
朱棣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皇上……”
道衍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皇上啊,靖难成功也快一年了……大乱初定,百姓的心也慢慢在收了……皇上可曾想过……重开科举?”
“重开科举?”
朱棣一怔,随即摇了摇头,叹息说:
“读书人误信邪说,对朕,还是不认啊……”
说到这里,
朱棣深感无奈,两腿一夹,纵马向前。
道衍赶上来,大声说:
“皇上,读书人才是天下的根基啊!”
“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治之!”
“皇上!读书人的心,就是官绅的心,长期离心离德,也绝非安定之道啊!”
嗯……
朱棣沉默了。
“皇上……何不……重建各地书院、私塾?”
“皇上可广赐千金,礼聘那些可靠的读书人,让他们宣讲皇上靖难之苦衷……岂不更有效?”
“如此一来……既能安抚人心……又能压制那些邪说怪论啊………”
哦?
有道理!
朱棣并不回答,心里在想:重开书院,那是早晚得事,如果那些授课讲学的都靠得住,当然就可以重开……
一念至此,
他纵马驰骋,大声喊:
“好!”
“就依大师所言!”
“明日就下诏!”
“重建各地书院、私塾!”
“让那些读书人……都给朕……好好读书去!”
次日,
一道圣旨如惊雷般传遍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君临万方,深感教化之重……今特诏,重开天下书院,广延端正鸿儒,以为山长,劝天下人读书上进,以明礼义,知廉耻,兴教化,淳风俗……钦此!”
圣旨一出,瞬间在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毕竟,
这个时代非常讲究正统,朱棣篡位,就像一个家里的叔叔伯伯夺取了嫡长家的家主之位。那简直是大逆不道,前所未有。
他朱棣,固然是第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但也因为如此而成为篡位榜单上的榜一大哥。
可想而知,这种人来劝学?天下读书人再不要脸,也要在面上骂几句的……
……
此时,京城茶馆里,
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坐在一起,就在议论纷纷。
“嘿,听说了吗?皇上要重开书院了!”
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书生,压低了声音说道,神情有些激动。
“这有什么稀奇的?篡逆之主,还劝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旁边一个穿着灰色布衣的书生,不屑地撇了撇嘴。
“话不能这么说,皇上虽然……但他重视读书人,总是好事。”
另一个书生,语气缓和地劝说道。
“哼,谁知道他安的什么心?说不定是想钳制舆情呢!”
灰衣书生依旧愤愤不平。
“管他呢!反正开了书院,咱们就有机会读书了!”
哭喊声,响彻天际。
黄子澄的家眷们,一个个被五花大绑,推搡着押了上来。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足足一百多口人,全都面无人色,瘫软在地。
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妇人们则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爹!娘!”
黄子澄的儿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看到父母被押上囚车,顿时撕心裂肺地喊叫起来。
他想要冲上去,却被身边的兵丁死死地按住。
“放开我!你们放开我!”
少年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
“老爷!老爷救命啊!”
黄子澄的妻妾们,也哭喊着向他求救。
她们的声音,凄厉而绝望,让人听了心碎。
“哈哈哈哈……”
朱棣看着这一幕,却发出了疯狂的大笑声。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他要让所有人看看,与他作对的下场!
“黄子澄,你不是不怕死吗?”
朱棣猛地站起身来,指着黄子澄,厉声喝道。
“你现在怕不怕?!”
他的声音,如同惊雷般,在午门上空回荡。
“你不是很硬气吗?你不是要为建文帝尽忠吗?”
“现在呢?你的家人,你的妻儿,都要因为你而死!”
“你后悔了吗?你害怕了吗?!”
朱棣一步步逼近黄子澄,眼神中充满了残忍和得意。
他要让黄子澄崩溃!
他要让黄子澄在恐惧中死去!
“我……”
黄子澄看着眼前这惨烈的一幕,终于低下了他那颗高傲的头颅。
他怕了。
他真的怕了。
他可以不怕死,但他不能不怕自己的家人受苦。
“皇上……我错了……”
黄子澄的声音,颤抖着,带着无尽的悔恨和绝望。
“求您……求您放过臣的家人……”
“他们是无辜的……”
“哈哈哈哈……”
朱棣再次发出了大笑声。
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他终于征服了黄子澄!
可是,
他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自己虽然能够征服天下,但人心却始终无法归附。
无论是那些建文旧臣,还是那些普通百姓,他们都在害怕自己,都在恐惧自己。
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
不!
朱棣猛地摇了摇头。
他没有错!
他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
他要用铁腕手段,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想到这里,朱棣的心,再次变得坚定起来。
他大喊一声:
“将黄子澄碎尸万段!”
“遵旨!”
刽子手拖着黄子澄,把身躯放在铡刀架上,准备腰斩。
……
忽然,
一个嘶哑的声音划破了现场死寂!
“报!”
一个骑尉飞奔而来,声音尖利,带着一丝惊恐。
“方孝孺抬棺死谏!”
啊?
轰!
朱棣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声,身体一晃,竟“扑通”一下坐在了龙椅上。
他脸色煞白,眼中充满了震惊和……一丝难以言说的慌乱。
怎么会这样?
方孝孺,他竟然……又…抬棺死谏?!
道衍、杨士奇等人,也都惊呆了。
一个个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这简直是……
“方孝孺……”
道衍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低估了方孝孺。
这个看似迂腐的文人,骨子里竟然如此刚烈!
建文旧臣们,却是如见曙光。
一个个原本死灰般的脸上,重新燃起了希望。
方孝孺!
他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
“方先生……”
郑赐紧紧地攥着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几乎要掐出血来。
他的眼中,充满了激动和感激。
“方先生,真乃神人也!”
张忱也忍不住感叹道,语气中充满了敬佩。
……
午门外,百姓们也都愣住了。
原本压抑的气氛,瞬间被打破。
所有人都回过头,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
只见,远处,一队缟素的人群,缓缓走来。
为首的,正是方孝孺!
他一身素衣,面色沉静,目光坚定。
身后,几个家丁抬着一口漆黑的棺材,沉重的脚步声,一下一下,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
棺材旁边,跟着无数的百姓。
他们自发地跟随着方孝孺,一个个神情肃穆,眼中充满了敬意。
这支队伍,虽然没有兵甲,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一种……视死如归的力量!
一种……足以撼动天下的力量!
“方先生……”
“方先生来了!”
“方先生抬棺死谏了!”
人群中,有人低声议论着,声音中充满了激动和敬畏。
这声音,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很快,整个午门外,都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方孝孺的身上。
这一刻,他仿佛成为了天地间的唯一。
他就是……希望!
……
朱棣呆若木鸡。
“怎么会这样……”
他茫然四顾,眼神中充满了困惑和不解。
“方孝孺,他怎么敢……”
但很快,朱棣的目光变得阴冷而狠毒。
他看着那些跟随方孝孺而来的百姓,一个个眼神狂热,充满了对“方师傅”的崇拜和敬仰。
“哼……”
朱棣的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嫉妒和愤怒。
这些愚民!
他们竟然如此敬仰方孝孺?
“方孝孺……”
朱棣咬牙切齿,眼中闪过一丝疯狂的杀意。
“你以为,朕真的不敢杀你吗?”
他猛地站起身来,厉声喝道:
“来人!”
“把方孝孺给朕拿下!”
“朕今日,就要当着天下人的面,将他碎尸万段!”
“让他知道,与朕作对的下场!”
“这……”
文武百官们,全都惊呆了。
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谁也没想到,朱棣竟然会如此疯狂。
竟然连方孝孺都想杀!
“皇上,不可啊!”
“方先生是天下第一御史,是国之栋梁啊!”
“您不能杀他啊!”
郑赐、张忱等人,连忙跪倒在地,苦苦哀求。
“皇上,三思啊!”
“方先生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啊!”
“您杀了他,会寒了天下人的心啊!”
“哼!”
朱棣冷哼一声,根本不为所动。
“朕意已决,尔等不必多言!”
他一挥手,示意侍卫们动手。
“皇上……”
道衍的声音,突然响起。
“嗯?”
朱棣眉头一皱,转过头来。
“大师,你也要阻拦朕?”
“皇上,您看那些百姓……”
道衍压低了声音,指着方孝孺身后的人群,说道。
“他们……似乎有些不对劲……”
“哦?”
朱棣一愣,定睛望去。
果然!
那些百姓,虽然一个个都穿着粗布麻衣,但他们的步伐,却异常矫健。
他们的眼神,也格外锐利。
这……
这根本就不是普通的百姓!
“他们是……”
朱棣的瞳孔猛地收缩,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皇上,这些人,恐怕不是寻常百姓……”
道衍的声音,再次响起。
“依贫僧看,他们很可能是……死士!”
“什么?!”
朱棣大惊失色。
死士?
“这……”
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最新评论